Search

愚人節,自從成為張國榮死忌,也多了一重悼念的意義。當然,若果有人說,以後愚人節只能悼念張國榮,也是很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愚人節,自從成為張國榮死忌,也多了一重悼念的意義。當然,若果有人說,以後愚人節只能悼念張國榮,也是很扮嘢很低B的。

不過我現在的確是要談張國榮。

眾所周知,張國榮是同性戀者,他對當年保守的香港學會接納性小眾的進程,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可他也拍過一套我認為是恐同的電影,就是高志森執導的1992年喜劇《家有囍事》。

片中張國榮飾演一個乸型,與毛舜筠飾演的男人婆,是對鬥氣冤家,而笑位就建基於他們的「陰陽怪氣」上。結局時,兩人陰差陽錯下陰陽互調,變回張國榮很man,毛舜筠又很小鳥依人,符合兩性刻板的良好典型,步入教堂成婚,是為電影中的喜事之一。

這種設計,是滿足傳統家庭希望子女做「正常」異性戀者的心態,將「異常者」拗直。不用說,非常落後。

當然,直到現在,我問過不少朋友,他們其實也抗拒子女加入LGBTQ彩虹戰隊。我說,如果你們子女真的是性小眾,你們也改變不了,你們的反感只會讓他們隱藏與壓抑自我,對成長並非好事。

希望愈年輕的一代,愈是開明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作者已死。
View all posts